朱棣迁都值得这么吹吗?我承认天子守国门,但君王死社稷像个笑话
题/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真的是为了"君王死社稷、天子守国门"吗?
文/福尔摩小登
(相关资料图)
文章声明:本文章属于"不易君子"原创内容,请您尊重原创,转载请联系本号。
图片声明: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号。
盗用警告:本号已与"维权骑士"签约,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,请遵守道德底线,莫伸手伸手必被捉!
迁都是中国历史上常有的事。有因为外族入侵被迫都的,也有出于国家社稷考虑主动迁都的。历史上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主动迁都。其迁都的行为被后世称赞,称其为"天子戍边",有明一代的民族气节至此形成。
但明成祖迁都北京,真的只是为了所谓的"天子守国门"吗?
一、成祖迁都
公元1403年,史称永乐元年。靖难之役后,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,国号"永乐",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请,将北平定位陪都,成祖同意,并强行迁移人口填充北平。
永乐四年,成祖下旨开始在北平兴建皇宫。
永乐七年,成祖以北平为基地,进行北伐,同时在北平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,此时可见,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迁都。
永乐八年,成祖下令开通京杭运河,打通南北漕运,让南方的物资能够通过运河,送至北平。
永乐十四年,京杭运河开通,成祖召群臣商议迁都,所有反对大臣一律严惩。
永乐十八年,成祖下令迁都北平,将南京定为陪都。史称永乐迁都。
二、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
1、政治需求,巩固政权
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称帝的,在传统的礼法上是说不通的,虽然都是朱家人,但人家建文皇帝朱允文才是正统。
也就是说朱棣的皇位来得并不光彩。南京是建文帝的根基,朱棣夺得帝位后,对支持建文帝的旧臣们开始进行杀戮"一人犯罪、诛连全族,手段相当狠"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"瓜蔓抄"事件。
虽然明面上没有人再指责他篡位,但在南方,他也失去了民心,建文帝的支持者也隐藏起来,随时准备报复。即使自己有强大军队的支持和保护,但朱棣在南京根本就没有安全感。
在靖难之役中,还有许多藩王对朱棣持有敌视态度,在南京这个无险可守的地方,如果其他藩王入侵,就会十分危险。
靖难之役前,明成祖朱棣是燕王,北京是其藩地。在北京期间,朱棣勤于政务,管理有方,深受当地百姓支持。作为其根据地的北京明显比南京更安全。所以与其在南京整日提心吊胆,还不如回自己的老家北京。
"天子戍边"只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表面原因,是迁都后的作用体现,并不是其根本原因。
迁都北京带动了北京的政治经济的发展,同时让中央政府有效地调动军队抵抗侵略。
但迁都耗费的财力、物力、人力都十分巨大,对于刚刚建国又经历靖难之役的大明朝来说,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,而且迁都北京让首都远离经济繁荣的南方地区,使中央对南方经济的掌控变得薄弱。
最明显的就是明朝末年,崇祯皇帝穷得发不出军费的时候,南方却过得夜夜笙歌。这就是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的结果。
2、北京的位置能够让其掌控天下
在明朝时期,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,连接关内和关外。明史记载北京"北枕居庸,西峙太行,东连山海,南俯中原。沃壤千里,山川形胜,足以控四夷、制天下,诚帝王万世之都也"。
自古以来北方边防都是各个朝代的重中之重,国家大量的军队都布置在北京附近,朱棣称帝以后,如果自己定都南京,北京这个地方就必须派人去接管。军队掌握在谁手里,都不如握在自己手里的好。于是朱棣定都北京,将军队牢牢控制在手里,威慑蒙古是一方面,更主要的是能够控制全国,防止建文帝残余反扑。
3、政治中心的转移,平衡南北双方实力
明初南京作为首都,地处南方,由于交通原因以及地缘关系,明初朝廷的文官大臣大多都是南方人士,并且已经形成一个派系,明初洪武年间的"南北榜案"就是重要证据,一场考试下来,入榜的全是南方人,北方人几乎没有。
再加上靖难之役,南方人被朱棣杀了不少,整个南方士族对其都十分憎恨,如果继续留在南京,只会让南方派系越来越大。反之,迁都北京能够打压南方派系,给支持自己的北方人提供更多发展入仕的机会。
平衡南北双方实力,这是最基本的帝王权术。
三、总结
关键词: